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牡丹水庫水域及周邊環境生態資源調查研究與保育行動計畫
計畫年度 110 計畫名稱 牡丹水庫水域及周邊環境生態資源調查研究與保育行動計畫
主辦人員單位 牡丹水庫管理中心 主辦人員姓名 賴冠吾
契約起迄日期 110年01月01日 至 112年12月31日 
決標金額 NT$ 7,375,000 決標紀錄 決標紀錄1
計畫緣由 牡丹水庫位於恒春東北約24公里處、屏東縣牡丹鄉四重溪上游河谷上,民國77年7月開始興建,84年9月完工。完工迄今已逾25年,生態資源甚為豐富,根據102年「四重溪河川情勢調查」報告水域生物調查顯示,四重溪流域所記錄的各類水域生物,均屬分布於臺灣西南部河口及溪流普遍常見物種,其中包括臺灣石賓等8種臺灣特有種生物,以及馬拉關麗體魚等4種外來魚種。完工蓄水後,生態系統已由原來的溪流環境轉變為湖泊生態環境,對四重溪魚類而言牡丹水庫大壩更屬難以克服的橫向溯游障礙。另人為因素造成的外因演替,再加上近來因不當放生造成的外來水域生物入侵庫區的問題,引發非常態的生態與生物群聚變化。
近來生態保育逐漸受到國人重視,地方民情多次表達對於牡丹水庫目前生態現況與相關保育措施之關心。為解決回應民意,目前水庫管理中心以行政協助方式,洽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執行「牡丹水庫水域及周邊環境生態資源調查研究與保育行動」計畫,推動水域環境生態相關保育調查研究工作。並透過本計畫之執行,蒐集水域生態系所需各面向之知識加以整合應用,將研究成果轉換成危害防治措施,供將來水庫或流域整體經營管理之參考。
 
預期效益 一、瞭解水庫魚類群聚組成、時空變化與外來魚種入侵現況,提供水庫管理單位經營管理之參考。
二、瞭解對四重溪、汝仍溪及牡丹溪魚類族群縱向分布之影響。
 
全程項目 1.水域生態基本資料蒐集。
2.牡丹水庫水域及周邊環境生態資源調查研究。
3.牡丹水庫對洄游性生物分布影響評估與保育策略研擬。
4.成立牡丹水庫生態保育行動工作坊,結合在地民眾力量克服洄游性生物縱向溯游障礙,並加強水庫及周邊上、下游河段生態保育。
5.研議庫區外來種魚類移除。
6.水域生態環境調查監測教育訓練與生態解說人員培訓。
7.資料分析及報告編撰、印製。
 
年度項目 1.水域生態基本資料蒐集。
2.牡丹水庫水域及周邊環境生態資源調查研究。
3.牡丹水庫對洄游性生物分布影響評估與保育策略研擬。
4.成立牡丹水庫生態保育行動工作坊,結合在地民眾力量克服洄游性生物縱向溯游障礙,並加強水庫及周邊上、下游河段生態保育。
5.研議庫區外來種魚類移除。
6.水域生態環境調查監測教育訓練與生態解說人員培訓。
7.資料分析及報告編撰、印製。
 
受託機構   主持人姓名  
後續處理建議 目前移除線鱧、吳郭魚、巴西珠母麗魚、斑駁尖塘鱧、花身副麗魚及四脊滑螯蝦等6種外來物種以網具(刺網)的目標捕獲率最高,且捕獲個體體型較大,適合針對大型個體;釣魚法目標捕獲率次高,捕獲物種多為肉食性,且體長範圍較廣,適合針對不論體長大小之肉食性魚類;籠具法之中僅有蛇籠具較高的目標捕獲率,且捕獲個體體型較網具法小,適合針對小型個體。未來將持續以上述3種漁法並用,並針對各外來種之繁殖季節、活動習性、覓食特性因地制宜調整漁具施放地點,並增加移除作業頻度,俾提高外來種物移除效率。 
計畫研究成果 本計畫於112年3、6、8、10月分別完成4季調查,於庫區上、下游溪流型5個樣站4季次調查共捕獲到8科14種669尾魚類、3科8種969隻蝦類及1科1種3隻蟹類。其中特有種計有臺灣石𩼧(Acrossocheilus paradoxus)、屏東鬚鱲(Candidia pingtungensis)、粗首馬口鱲(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明潭吻鰕虎(Rhinogobius candidianus)、恆春吻鰕虎(Rhinogobius henchuenensis)、斑帶吻鰕虎(Rhinogobius maculafasciatus)、擬多齒米蝦(Caridina pseudodenticulata)及蓬萊明溪蟹(Candidiopotamon penglai)等8種,外來種有線鱧(Channa striata)、吳郭魚(Orechromis hybrid)、蟾鬍鯰(Clarias batrachus)、斑駁尖塘鱧(Oxyeleotris marmorata)、孔雀花鱂(Poecilia reticulata)及四脊滑螯蝦(Cherax quadricarinatus)等6種,與110、111年度相比,減少巴西珠母麗魚(Geophagus brasiliensis)、鯽(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極樂吻鰕虎(Rhinogobius similis)、鯰(Silurus asotus)及銹色澤蟹(Geothelphusa ferruginea)等5種,另新增蟾鬍鯰、斑駁尖塘鱧、寬掌沼蝦及四脊滑螯蝦等4種。 本年度於庫區進行5次移除作業,以圓形魚籠、方形魚籠、傘形魚籠、蜈蚣籠、蝦籠等5種不同類型之定置陷阱與立延繩釣、刺網等漁具進行調查,共捕獲到6科12種758尾魚類及2科2種440隻蝦類,與110、111年度相比,減少屏東鬚鱲、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a)、鯉(Cyprinus carpio carpio)、恆春吻鰕虎及明潭吻鰕虎等5種,新增臺灣石𩼧1種。其中外來種有線鱧、巴西珠母麗魚、吳郭魚、花身副麗魚(Parachromis managuensis)、鯁(Cirrhinus molitorella)、鱅(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斑駁尖塘鱧及四脊滑螯蝦等8種,捕獲數量占總捕獲量47.7%(1,048尾/隻)。歷年外來物種總捕獲數量以吳郭魚捕獲1,064尾為最多,其次為花身副麗魚900尾、四脊滑螯蝦267隻、巴西珠母麗魚82尾、斑駁尖塘鱧75尾及線鱧13尾,上述外來物種魚類、蝦類分別合計為2,134尾、267隻,占歷年魚類總捕獲量56.8%、歷年蝦類總捕獲量10.4%。 
應用情形及效益 目前移除線鱧、吳郭魚、巴西珠母麗魚、斑駁尖塘鱧、花身副麗魚及四脊滑螯蝦等6種外來物種以網具(刺網)的目標捕獲率最高,且捕獲個體體型較大,適合針對大型個體;釣魚法目標捕獲率次高,捕獲物種多為肉食性,且體長範圍較廣,適合針對不論體長大小之肉食性魚類;籠具法之中僅有蛇籠具較高的目標捕獲率,且捕獲個體體型較網具法小,適合針對小型個體。未來將持續以上述3種漁法並用,並針對各外來種之繁殖季節、活動習性、覓食特性因地制宜調整漁具施放地點,並增加移除作業頻度,俾提高外來種物移除效率。